-
河北秦皇岛、唐山等地将新增15个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
近日,河北省在海洋生态建设领域迎来重大发展机遇,秦皇岛、唐山、沧州等沿海城市将新建15个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,进一步推动海洋渔业转型升级。这一举措将有效促进当地招商引资工作,吸引更多社会资本参与海洋生态修复与渔业资源开发,为区域经济发展注入新动能。 一、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建设规划全面实施 根据最新规划,全国范围内将建设178个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,其中河北省新增示范区主要分布在秦皇岛近海、南戴河近海、昌黎近海、唐山湾、佛手岛及沧州海域。这些区域将重点开展人工鱼礁建设、海藻场修复等工程,构建完整的海洋生态系统。 二、河北省海洋牧场建设进入快速发展阶段 河北省现有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7个,新增15个后总数将达到22个。唐山湾海域将重点打造集生态养护与休闲渔业于一体的综合示范区,秦皇岛海域则侧重海草床修复与贝类资源增殖。通过科学布局,各示范区将形成特色鲜明、功能互补的发展格局。 三、技术创新驱动海洋牧场高质量发展 新建示范区将配备智能化监测系统、生态管护平台等现代化设施,运用声学探测、卫星遥感等技术手段实现精准管理。特别是在人工鱼礁设计方面,采用环保材料与仿生结构,大幅提升海洋生物栖息地质量。 四、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实现双赢 海洋牧场建设不仅可恢复渤海湾渔业资源,每年还能固碳数万吨。唐山曹妃甸区已建成的示范区显示,项目实施后海域生物量增长超200%,带动周边休闲渔业产值年增长30%以上。沧州黄骅港附近的新建项目预计可创造上千个就业岗位。 五、长效机制保障可持续发展 各示范区将建立"建管并重"的运营模式,明确后续维护责任主体。省级财政设立专项补助资金,同时鼓励企业通过碳汇交易、生态补偿等市场化方式获取收益,确保项目长期稳定运行。 六、区域协同发展格局加速形成 河北省正与周边省市建立海洋生态共建共治机制,未来渤海海域将形成连片保护的生态网络。新建示范区特别注重与现有海洋保护区、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的功能衔接,构建多层次海洋生态安全屏障。
2025-08-14
-
路南世博广场迎重磅合作 赛格集团电子市场项目即将落户
在路南区持续推进招商引资工作的背景下,当地与知名企业赛格集团的合作取得突破性进展。双方经过深入洽谈,就电子市场及配套项目达成合作意向,计划分两期推进,这一合作将为路南区现代服务业发展注入新动能。 一、强强联手打造电子产业新地标 赛格集团作为电子产业领域的领军企业,旗下运营的华强北电子市场享誉全球。此次合作将以路南世博广场为载体,引入赛格成熟的电子市场运营模式。项目一期规划建设电子专业市场和配套酒店,二期将开发现代化物流园区,形成完整的产业生态链。该项目的落地将填补路南区在高端电子交易平台领域的空白。 二、精准对接促成高效合作 路南区招商团队近期专程赴深圳实地考察,深入了解赛格集团的运营体系和成功经验。通过考察交流,双方在项目定位、发展规划等方面形成高度共识。这种面对面的深入沟通为后续合作奠定了坚实基础,体现了路南区优化营商环境、服务企业发展的决心。 三、产业升级带动区域发展 此次合作不仅将引进优质商业资源,更将通过产业链整合,带动路南区相关产业升级。电子市场项目预计将吸引大量上下游企业集聚,形成规模效应。配套物流园区的建设还将提升区域物流配送效率,为路南区打造现代化商贸中心提供支撑。 四、陶博会期间正式签约 据悉,双方已确定在即将举行的陶博会上完成签约仪式。这一时间节点的选择,既展现了项目推进的高效率,也借助展会平台扩大了合作影响力。签约后,项目将立即进入实质性推进阶段,相关准备工作正在有序进行中。 此次合作是路南区招商引资工作的又一重要成果,标志着该区在吸引优质企业、推动产业转型方面取得新突破。项目的实施将进一步提升路南区的商业能级和城市形象,为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增添新动力。
2025-08-14
-
河北唐山启动钢铁行业电价新政 加码绿色转型与招商引资
为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,推动钢铁产业绿色低碳发展,河北省近期出台新规,对唐山等重点产钢地区实施更严格的差别电价与阶梯电价政策。此举旨在通过价格杠杆倒逼企业节能降耗,同时为招商引资引入高技术、低能耗项目创造政策环境。新政策将淘汰类装置电价加价幅度提升50%,并首次将能耗限额与电费直接挂钩,预计每年可引导超20亿元加价电费用于行业技术改造。 一、政策核心:分类加价与能耗挂钩双轨并行 根据河北省相关部门联合发布的文件,钢铁企业用电价格将实施双重调控机制。一方面,对列入国家产业结构调整目录限制类、淘汰类的生产设备,分别执行每千瓦时0.2元和0.6元的加价标准,较原标准最高提升0.2元。另一方面,对合规企业按工序能耗实施三档阶梯电价:达到国家能耗限额1级标准的免于加价,超限额10%以内的加价0.05元,超限额10%以上的加价0.1元。唐山某大型钢企测算显示,其转炉工序若未达标,年电费成本将增加近800万元。 二、动态监管:建立企业名单半年公示制度 政策要求唐山等设区市建立钢铁企业能效档案,每半年公开执行差别电价的企业名单及加价事由。对于未按期完成省级化解过剩产能任务的企业,直接适用淘汰类电价标准。2024年首批公示名单涉及唐山3家企业,均因未按时关停40吨以下炼钢转炉被列入。加价电费由市级财政统筹,专项用于支持企业余热发电、氢能冶炼等技改项目。 三、产业影响:加速落后产能出清与技术迭代 唐山某民营钢厂负责人表示,新政策使淘汰类设备年生产成本增加约12%,将倒逼企业在2024年底前完成核心设备更新。行业数据显示,河北省钢铁企业近三年已投入超150亿元进行节能改造,新政策实施后,电炉短流程炼钢等低碳技术投资占比预计提升至35%。部分企业已开始布局光伏微电网,以对冲电价上浮风险。 四、配套措施:建立转型升级专项基金 河北省明确要求各市将加价电费纳入钢铁行业转型基金,唐山已率先出台实施细则,对实施超低排放改造的企业给予加价电费50%的返还奖励。2024年该市计划通过基金撬动社会资本30亿元,重点支持6个电炉炼钢产业集群建设。业内人士认为,这种"惩罚与激励并举"的机制,有助于平衡环保压力与企业效益。 五、长远规划:构建绿色钢铁产业生态 此次电价改革是河北省"钢铁产业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"的关键举措。下一步,唐山将结合政策要求,在曹妃甸工业园区试点"绿电+钢铁"示范项目,推动风电、光伏等新能源与钢铁生产直接交易。省级层面正在研究将碳排放强度纳入阶梯电价体系,进一步强化政策协同效应。
2025-08-14
-
迁安联动顶尖高校赋能企业家成长 打造转型升级智力引擎
在京津冀协同发展背景下,迁安市将招商引资与人才培育深度融合,通过对接北京大学等顶尖教育资源,构建"走出去+请进来+轮训制"三维培养体系,为本土企业家提供政策解读、产业升级等专项培训,累计覆盖超4000人次,推动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迈上新台阶。 一、顶层设计锚定人才强市战略目标 迁安市立足钢铁产业转型需求,将企业家培育纳入全市人才发展规划。通过调研300余家企业的培训需求,制定分层分类培养方案,重点针对青年企业家、高新技术企业管理者等群体,建立与产业布局相匹配的培训机制。 二、名校合作构建"黄金课程"体系 2024年组织的北京大学研修班设置数字经济、绿色制造等6大模块,采用案例教学与沙盘推演相结合模式。同期与上海、杭州等地高校建立长期合作,开发定制化课程,其中智能制造专题培训的实操环节占比达40%。 三、政策赋能搭建产学研对接平台 实施"双百工程":每年邀请百名专家开展政策宣讲,组织百家企业赴先进地区考察。近期开展的产业政策解读会,系统解析了京津冀产业转移目录,帮助企业家精准把握新材料、高端装备等领域投资机遇。 四、实战导向创新轮训机制 建立"1+N"导师制,每位参训企业家对接至少两名行业专家。分批组织赴长三角制造业标杆企业跟岗学习,重点考察智能工厂管理模式。某装备制造企业通过轮训引入精益生产体系后,产能效率提升25%。 五、长效服务激活发展动能 搭建企业家联谊会等后续跟踪平台,定期组织成果分享会。设立专项服务小组,协助企业将培训成果转化为技术改造方案,目前已有17家企业启动数字化转型项目。 迁安市通过系统性智力投入,正将人才优势转化为产业竞争优势。这种"高校智库+政府引导+企业实践"的创新模式,为资源型城市转型升级提供了可借鉴的实践样本。
2025-08-14
-
京津冀钢铁联盟创新研究院落户迁安 打造协同发展新标杆
京津冀钢铁联盟(迁安)协同创新研究院的成立,是迁安市深化招商引资、推动产业升级的重要成果。这一合作模式由政府引导、市场主导,旨在促进科技成果转化,为区域钢铁行业绿色转型提供战略支撑,标志着京津冀协同发展迈向新阶段。 一、政企协同构建创新平台 该研究院由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、迁安市人民政府与京津冀钢铁行业节能减排技术产业联盟联合组建,聚焦钢铁产业技术研发与成果转化。通过整合首都科技资源与迁安产业基础,搭建跨区域协同创新体系,探索“研发-转化-应用”一体化路径。 二、赋能钢铁行业绿色转型 作为京津冀钢铁联盟服务会员单位的重要窗口,研究院将重点突破节能减排、循环经济等关键技术,推动迁安从传统钢铁生产向高端化、智能化、绿色化升级。其承接的北京市高新技术项目,有望为区域减少碳排放、优化能源结构提供示范案例。 三、打造区域合作桥头堡 迁安凭借区位与产业优势,成为京津冀科技资源外溢的重要承载地。研究院未来将强化与高校、科研机构的合作,形成技术转移链条,助力区域产业链协同发展。这一模式也为其他城市参与京津冀协同提供了可复制的经验。 四、激活地方经济新动能 作为迁安产业转型的核心平台,研究院将通过技术孵化、人才集聚等方式,带动上下游配套产业发展。其成果转化能力预计将提升当地钢铁企业竞争力,为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持续动力。 此次合作充分体现了京津冀“优势互补、互利共赢”的协同理念,未来研究院或将成为全国钢铁行业技术创新与绿色发展的标杆示范。
2025-08-14
-
河北24家民企跻身全国500强 石家庄唐山多企业领跑
在京津冀协同发展背景下,河北省通过持续优化营商环境与精准招商引资,推动民营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。全国工商联发布的民营企业500强榜单显示,河北省24家企业成功入围,数量较上年新增5家,入围企业总数稳居全国第五位。这些企业主要分布在石家庄、唐山、沧州等地,涵盖高端制造、现代服务等领域,展现出区域产业升级的显著成效。 一、整体入围情况呈现三大亮点 河北省此次入围企业呈现梯队化特征:新奥集团以超1269亿元营收蝉联省内榜首;津西钢铁、普阳钢铁等制造业企业排名大幅提升;华夏幸福等服务业企业首次进入全国百强。值得注意的是,入围门槛提升至156.84亿元,反映出全国民营经济竞争强度持续加剧。 二、制造业领域表现尤为突出 在民营企业制造业500强子榜单中,河北省20家企业上榜,较上年增加2家。唐山成为重要聚集地,津西钢铁位列全国第22名,其H型钢产量连续多年居全球前列。沧州鑫海控股等新增企业,则体现了沿海地区石化产业的快速发展。 三、服务业企业实现突破性进展 服务业100强榜单新增隆基泰和、天山实业等4家河北企业,其中廊坊企业占三席。这些企业聚焦产业新城运营、商业综合体开发等领域,与京津冀城市群建设形成战略协同。荣盛控股排名跃升40位,显示现代服务业对区域经济的拉动作用增强。 四、区域经济结构优化特征明显 从地域分布看,石家庄、保定企业占据半数以上席位,折射出省会城市与雄安新区周边区域的产业集聚效应。钢铁企业占比从往年的七成降至五成,新能源、信息技术等新兴领域企业数量同比增长20%,标志着河北省新旧动能转换取得阶段性成果。 五、政策赋能培育增长新动能 河北省近年出台的专项扶持政策成效显著,通过建立重点企业梯度培育库、实施科技型中小企业倍增计划等举措,五年内民企500强入围数量增长83%。东旭集团排名提升83位,其液晶玻璃基板技术突破正是受益于省级科技专项支持。
2025-08-14
-
全球钢铁产量上半年微降 唐山钢铁产业转型引招商新机遇
世界钢铁协会最新统计显示,今年上半年全球钢铁总产量同比下降1.9%,主要受欧洲、拉美地区产量下滑影响。作为全球最大钢铁生产国,中国在持续化解过剩产能的同时保持产量基本稳定,为钢铁产业招商引资和结构优化创造新空间。 一、全球钢铁生产整体呈现收缩态势 上半年全球钢铁生产总量出现小幅收缩,不同区域表现差异显著。从数据来看,全球钢铁产业正面临需求端调整与供给端优化的双重影响。欧洲地区受能源成本高企、制造业需求疲软等因素制约,钢铁产量下滑明显;拉美地区则因产业链波动、投资不足等问题,产量降幅较大。北美和亚洲市场相对稳定,但也面临各自挑战,整体市场呈现“区域分化、总量微降”的特点。 二、主要区域市场表现各有不同 欧洲地区钢铁产量同比下降6.1%,成为拖累全球产量的主要因素之一。该地区能源价格长期处于高位,钢铁生产的成本压力持续加大,部分中小钢铁企业不得不缩减产能。同时,汽车、建筑等下游行业需求增长放缓,进一步抑制了钢铁生产。拉美地区产量大幅下降13.8%,经济环境的不确定性导致原材料供应不稳定,加之基础设施投资增速放缓,钢铁产业发展动力不足。北美地区产量小幅下跌0.6%,虽有基建需求支撑,但利率上升等宏观经济因素对市场信心形成一定压制。亚洲地区产量下跌1.0%,作为全球钢铁生产核心区域,亚洲市场的稳定性对全球产业至关重要,其中中国产量的韧性表现尤为突出。 三、中国钢铁产业在调整中展现韧性 中国是全球最大的钢铁生产国和消费国,在钢铁产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。近年来,中国政府积极采取措施化解过剩钢铁产能,2011年以来已淘汰钢铁产能9000多万吨,企业也根据市场需求主动减产,并承诺在特定时期内减少1.5亿吨钢铁产能。2015年,中国钢铁产量比前一年下降2.3%,显示出产能调整的实际成效。今年6月,中国钢铁产量达到6950万吨,同比实现1.7%的增长,在全球产量整体稳定的背景下,为区域乃至全球钢铁市场提供了稳定支撑。这种“控总量、优结构”的发展模式,既推动了产业转型升级,也为全球钢铁产业平衡发展贡献了力量。 四、行业转型为招商引资带来新机遇 当前,全球钢铁行业正处于绿色转型和技术升级的关键阶段,低碳炼钢、循环经济、智能制造等领域成为产业发展的新方向,也为招商引资开辟了新空间。中国钢铁产业在化解产能过程中,不断提升技术创新能力和产业链现代化水平,吸引了更多关注绿色钢铁、高端钢铁项目的投资。以唐山等钢铁产业集聚地为例,当地通过优化产业布局、完善配套设施、提升营商环境,积极引入先进技术和资金,推动钢铁产业向高端化、智能化、绿色化转型。这种转型不仅有利于提升中国钢铁产业的国际竞争力,也为全球钢铁企业合作提供了广阔平台,促进了行业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可持续发展。 钢铁产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性产业,其产量变化反映了全球经济的景气度和产业结构调整的进程。在全球产量微降的背后,是产业向高质量发展转型的必然趋势。中国通过持续推进产能优化和产业升级,既履行了负责任大国的责任,也为全球钢铁产业的稳定发展和创新合作注入了动力,未来随着绿色转型的深入,钢铁产业有望在招商引资和国际合作中迎来更多发展机遇。
2025-08-14
-
古冶区绿色建材产业园启动 首个高端工业纸包装项目签约
古冶区通过招商引资成功推动绿色环保建材产业集群发展,近日正式启动清华厚成工矿废弃物循环利用科技产业园,并完成首个入园项目——加林包装科技公司高端工业纸包装袋项目的签约。该园区整合多方资源,将成为区域产业转型的重要引擎。 一、产业园定位与规划 清华厚成产业园选址开滦赵各庄矿业有限公司南部闲置区域,规划占地超千亩,总投资规模达数十亿元。园区以工矿废弃物循环利用为核心,布局八大产业板块,涵盖绿色建材、智能制造、工业文旅等领域,旨在打造全产业链协同发展的生态体系。 二、资源整合与集群优势 项目依托百年国企开滦集团的场地、技术及品牌资源,联合建材行业领军企业唐姆建材的市场渠道,形成“技术+产能+市场”闭环。通过盘活闲置工业资产,吸引上下游企业集聚,未来可带动超千个就业岗位,促进古冶区传统工业绿色升级。 三、首个项目示范效应 加林包装科技公司引进德国全自动生产线,投产后年产能将达数千万条高端纸包装袋,年产值预计突破亿元。该项目作为园区标杆,其环保工艺与智能化水平将为后续入驻企业提供技术参考,助推区域工业包装标准提升。 四、京津冀协同发展背景 河北清华发展研究院参与共建,标志着产学研合作模式落地古冶区。该模式通过院地合作推动科技创新,助力开滦集团实现产业“腾笼换鸟”,同时提升工矿固废综合利用率,符合京津冀区域生态协同发展政策导向。 五、产业转型战略意义 古冶区以该项目为突破口,探索资源型城区转型路径。产业园建成后,预计年消纳工矿废弃物超百万吨,减少碳排放量显著,为唐山乃至河北省绿色建材产业提供可复制的循环经济样板。
2025-08-14
-
河钢售电获准跨省交易资格 唐山钢铁布局电力市场化运营
钢铁产业通过电力交易降本增效,正成为促进唐山转型升级的重要环节。近日河北钢铁集团售电平台正式获得国家交易机构认证资质,依托集团用电规模提升绿电消纳与议价能力,不仅优化了产业链用能成本结构,更对区域招商引资形成绿色能源支撑。 一、电力体制改革深化与企业主体准入 2015年启动的新一轮电力体制改革明确要求有序放开售电侧市场,国家主管部门于2016年出台《售电公司准入与退出管理办法》,规定企业主体经省级及以上交易机构公示无异议后自动生效注册。2024年初,北京电力交易中心发布的市场主体注册公告清单显示,河北钢铁集团旗下专业售电主体已完成全部法定流程,获得开展跨省跨区电力交易资质。这标志着该企业实现从电力消费者向市场交易主体的身份转换。 二、工业巨头布局能源领域的战略路径 作为年用电量超百亿千瓦时的特大型制造企业,河北钢铁集团早在2016年11月就前瞻性组建专业售电平台。该平台初期重点整合集团分布于唐山、邯郸等地的生产基地外购电业务,通过规模化采购降低用电成本。在省级电力交易试点阶段,其2017年已获得冀南电网大工业用户直购电优惠,2018年又扩展至冀北电网交易品种,累计降低用电成本逾亿元。 三、多元化电源合作体系的构建实践 基于稳定用电需求,该售电平台与多家能源央企形成深度合作:2019年与华能集团签署十年期战略购电协议,锁定基础供电量;2020年大唐集团通过其参与的张家口风电项目提供清洁能源配额;2021年与国家能源集团合作开发厂房屋顶分布式光伏。这种"火电保底+绿电增量"的能源结构,为制造业低碳转型提供了可复制样本。 四、市场准入带来的改革协同效应 新获得的国家级交易资质使企业实现三个关键突破:首先具备参与京津冀协同电力市场的资格,可跨区域优化购电结构;其次打通清洁能源消纳通道,可规模化采购西北地区风电光伏;第三通过电力金融衍生品交易锁定价格波动风险。经行业机构测算,新机制下年均可提升电价优化空间2-3个百分点。 五、产业与能源深度融合的发展趋势 在深化电力体制改革背景下,河北钢铁集团的实践印证了产业资本进军能源领域的新范式。其形成的"制造业负荷+售电平台+绿电消纳"三位一体模式,既为高载能产业控本增效提供路径,亦通过绿电交易促进新能源消纳。国家能源管理部门相关数据显示,此类产业系售电主体在华北区域交易量占比已突破总量的20%,成为电力市场重要稳定器。 随着全国统一电力市场体系建设推进,具备产业背景的售电主体将发挥负荷资源整合优势。河北钢铁集团获得的交易资质不仅强化企业用能自主权,更为制造业与能源系统协同发展提供实践案例,对推进工业领域绿色低碳转型具有示范意义。
2025-08-14
-
玉田县集中签约30个重点项目 打造京津冀产业协同新高地
在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深入推进的背景下,河北玉田县通过精准招商引资取得重大突破。近日,当地成功举办重点项目集中签约活动,30个涵盖文旅、健康、高端制造等领域的项目落地,总投资规模显著,标志着区域产业升级迈入新阶段。 一、重大项目引领区域经济转型 此次签约项目中,三大超百亿级项目尤为瞩目:体育运动休闲旅游度假区将融合生态与康养元素,养生小镇聚焦大健康产业生态链,高铁新城项目则依托交通枢纽规划现代服务业集群。这些项目不仅填补了区域产业空白,更通过“龙头带动”模式激活上下游产业链。 二、区位优势转化为发展动能 玉田县充分发挥毗邻京津的地理特点,构建“三园联动”载体——循环经济产业园重点发展绿色技术,钢结构产业园引入智能建造企业,中华老字号产业园吸引传统品牌创新基地落户。通过产业链招商、以商招商等模式,前三季度已吸引32个亿元项目入驻,形成产业集聚效应。 三、多元产业布局增强发展韧性 本次签约项目呈现“跨产业、多维度”特点:农业领域引入食品精深加工技术,装备制造业新增智能住宅研发中心,文旅产业结合非遗文化开发体验项目。这种一二三产融合的布局,既保障了短期就业增长,也为长期产业协同奠定基础。 四、优化服务机制加速项目落地 为确保签约成果转化为实效,当地建立全周期项目管理体系,从土地供应到政策配套实施专班推进。针对重大项目实施“一项目一方案”,通过并联审批、容缺受理等机制,推动项目平均开工周期缩短。 五、京津冀资源对接成效显著 依托区域协同发展政策,玉田县已吸引多家知名企业在当地设立生产基地和研发中心。这些项目不仅带来资金和技术,更通过人才交流、标准输出等方式,提升区域整体产业能级。 当前,玉田县正以此次签约为契机,进一步完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配套,持续优化营商环境。随着这批重点项目的逐步实施,区域产业结构将实现从传统制造向“智能制造+现代服务”双轮驱动的历史性跨越,为京津冀协同发展提供新的实践样本。
2025-08-13
有想补充的信息?点我投稿

- 联系我们
- 企业入驻
